查看原文
其他

蓝继红:帮助教师体验美、发现美,站在美好的事物前赞叹 | 头条

蓝继红 新校长传媒 2019-04-23


教师天生就有对“美”的追求,无论是生命之美,还是教育之美。那么,作为校长,如何帮助你的教师体验美,发现美,站在美好的事物前赞叹?




各位嘉宾,各位朋友,大家上午好!今天站到这里,跟大家分享我的感受,我的生活,我的想法,怎么坚持应该坚持的,怎么开始应该创造的……


这两天正是成都银杏最美的时候,在银杏树下瞧着金黄的叶子,看着我们万汇小学府的孩子,在用这些树叶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,拿着放大镜去一点一点研究银杏的生活的时候,你会觉得生命真的因为这些美丽的叶子而充满了怀想,会想起从草堂小学到万汇国际学府的这些日子,感觉自己兜兜转转好像又开始做15年前做过的很多事情。



比如说,把“美”化进妆里,带着老师们一起跟着化妆师学习怎么挑化妆品,怎么给自己化一个漂亮的青春妆。本来是一个小时的课,老师一讲就讲了三个小时,不是老师能讲,而是听课的老师不愿意走,最终踏月而归。一位美好的老师,他有着亲和的妆容,得体的言行,他以一种非常勤奋的状态面对自己的脸,自己的心。这样的老师一旦来到孩子面前,您是不是觉得一定有爱和生气?他周围一定有音乐在响起,一定有画面在他面前铺展,他散发出的那种内心的优雅,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神采,你不觉得教育当中,生活的美学就是这样和我们同在的吗?


同样,我又和老师们开始了倾情地去设计我们自己的工装。我们该穿什么样的衣服?让我们翻开那些大师的照片,重温大师的故事,去感受他们的思想,他们的行动,他们是如何由内而外,在衣着和行动当中散发那些对教育思想的探索的。


所以,我和老师们一起为自己设计一件旗袍,设计我们上课的、日常的常服,设计孩子们的各种服装,把“美”穿进衣服里。我相信,旗袍、衬衫,每一件衣服都是可以和我们的身体一起呼吸的。工装的温度一旦和教育温度合二为一,它会在老师身上自然地形成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微笑和信念。在我的心里,老师不是按照漂亮不漂亮来划分的,而是以浓和淡来作为界限。我相信,那些穿着工装淡淡地行走在学校里的老师就如同白描一样,不需要更多的语言,也绝不招摇,却让人看着觉得,这样的老师,无论本身容颜的美与不美,都可以让你反复品味。



什么是老师,什么是爱工作的老师?老师不仅要把这种美融进自己的衣服里,还融进了自己的身姿里。告诉我们的老师,怎样挑自己的饰品,怎样穿你身上的颜色,怎样来打扮你自己?我想让一个身姿很美的老师站在孩子面前。孩子他是怎么成为自己的?是因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,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想象。老师在孩子的生命里是什么角色呢?是那种因为遇到了我的老师,会影响到我一辈子关于人的思考的时候。孩子会觉得,我的父母是不是应该像老师一样?未来的自己,还有未来自己的男女朋友,是不是应该有一点老师的味道?所以我有一位成都美丽的校长,有个孩子把爸爸带到她面前,忽然说:“爸爸,把校长娶回家!”
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老师已经住进了孩子的心里。让孩子知道,如何因为我的老师而让我自己立在这个世界上。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这样起于形色、表于外在,再从容抵达从心所欲的那种为师的境界。


记得在草堂小学的时候,我就跟老师一起拿起毛笔写字,再把字挂在学校的书法长廊上。来到万汇以后,我们的书法课又开始了。我第一笔写下去,和亲爱的老师一起写。刚开始,我们的体育老师洪强会这样想:“我能写好吗?”我说,“过两周看看。”过了两周,洪老师,看看您自己的字是什么样的?最后当他的字挂在墙上的时候是很美的。


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写出非常漂亮的毛笔字,一笔一画,把“美”写进纸里,写进笔墨里,写进文化里,写进诗者的教育世界里……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可以用祖先传给我们的毛笔和墨,走进气质典雅、底蕴深厚的书法艺术里,而这样的艺术会带着我们习字修心,字如其人,见字如面,每一次书写,我们都在向自己也向孩子传递教育的美。


把我们的“美”说尽,我们的话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?有一次,一个孩子怎么都要在那儿玩水不肯走,我们的老师走过去以后,轻轻地讲:“孩子,你还有什么本事都拿出来使劲玩!”老师跟孩子玩到了一起,家长很惊讶,我叫了半天不走的孩子,为什么你一来他就这样了?然后老师跟孩子悄悄讲:“五分钟以后,咱们就离开,好吗?”孩子使劲点点头,“好!”。


当孩子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时候,老师想:孩子,你真的应该为自己骄傲,因为你是这样的守信用。他没有说我要为你骄傲,而是孩子为自己骄傲。会说话的老师一定会把教育的美带给孩子,带给我们的教育。


为什么我又在做这些过去做过,看起来不重要,经历起来却又非常美的事情?因为我相信美是教育者天生对生命之美的追求,爱美是人的天性,是很自然发生的,教师天生就是对美有期待的人,美会轻易打动一个老师。我们可能年轻,随着岁月流逝我们可能不年轻,我们可能曾经漂亮,也可能不漂亮,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性格……但无论我们是怎样的,都要有自己的风格,自己的范儿,自己的形象,自己的气度。对内,知道自己要什么;对外,知道什么适合自己。那么,个人的美定将铸造。


老师非凡的气质,把“美”照在了校园里去,校园里自有一份老师想象的物象之美,不管是什么,你总是希望这所学校是美的。如果有这样一所学校,它像吴冠中先生一样,像画水墨画一样,用砖瓦在大地之上画一幅水墨画,三个学府,一个村庄,一排供孩子们实验研究的公房……如果是这样的学校,您愿意去吗?整个学校是打开的,这里有你可以停留交朋友的水域,有最中国、最传统的建筑,又有极现代的当代风。当您走进这样的地方时,有什么样的感受?来到万汇的学府,那里有一片森林在等着您,帮您梳理心情,穿越这一片森林,您可以慢慢寻找,找一找学校的校门在哪里,找一找自己教书的心情,上学的心情。



站在拱桥上走进去,是学校的一个国际教育研究村。那里有外国专家,有中国专家,有你爱的老师,还有你的爸爸妈妈住在那里。旁边有一条标准的四川成都的中国街,那里有上完学出来的孩子,有研究完毕来到这里的孩子,他想,让我坐在亭子上打开一本书,看一看吧,让我在这些连通学校的连廊上望一望,放眼校园有没有我熟悉的身影,有没有我畅想的那些故事?


走进小森林,站在教学楼前,在教学楼后面那一条弯弯的溪水边上慢慢地走,这一路上有已经建好的桥,还有多少条在等着未来的孩子来建设;这里已经有写好的故事,还有多少故事在等着未来的孩子来到这里,在大篷车学习的区域,在各种各样的房子里,在白墙可以打开的剧场周围来演绎?你们会不会觉得100年太短?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走进教育,去用教育传递“美”的信息。


教育的美是什么?是我们要超越,然后抽离。教育有很多真相,家长、社会的不理解,亲人的不支持,繁重的课时,改不完的作业,那些特别的孩子,特别的淘气,让你觉得不快乐,让你觉得非常劳累,当老师深陷这些琐碎内心痛苦的时候,就会呈现出这样的一种生命姿态——他的生活和工作互相裹挟,觉得两头都顾不了,不知道自己是谁,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要生活还是要工作,缠缠绕绕,烦恼不剪不断,理还乱,当然就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,当然生活就会失衡,生命就杂乱了。


不仅如此,这样更看不见真实的儿童,也看不见孩子的真实,孩子是孩子,我们是我们。孩子和我们失去了亲密和谐美好的交往关系,我们又如何带领学生曲径探幽,深入美的境界,去丰盈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些生命的岁月呢?



什么时候才能觉得教育的事情其实是很有意思、很有趣的?当我们抽离出来,和它保持距离的时候,我们才会体会到教育的本质,教育本身的样子!原来它既日常,又非日常,教育和事业和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,那些丰盈的美的全景,在学会抽离以后,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不同的、更好的、更美的自己,我们能看到孩子背后真实的世界,能看到更鲜活、更灵动的美的全人!如此,我们就看上去不一样了,就有了那些我们想象中的教育法,因为我们把教育当成自己的学问,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。当教育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匠人的时候,我们会干什么?我们面对教育,它就是我们的作品,我们会关注这个作品怎么样更美,怎么样可以让我们一直用心地去把玩,由此教育当中最重要的——“人”就出现了。


人的成长会带来我们内心最大的成就感,最重要的归属感。当我们像打磨艺术品那样去对待我们的事业时,就不会斤斤计较今天怎么着了,明天怎么着了,昨天怎么着了,放得下吗,拿得起吗……我们会把眼光放在更高的层面上,在理想和兴趣的层面上,去拥有作为一个教育者的真正的成就感。


万汇课程打磨的过程充满了艰辛。我从草堂小学来到万汇一年多,曾经我关于课程的构想是跨学科、超学科的融合,既能应试,又能发展孩子的素质。我兴趣盎然地开发了这样的一套课程,然后拿给很多老师看,有的看到这个课程后就说:“蓝校长,你要做这样的课程,我跟你走!”一冲动,就辞职跟我去了万汇,然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一套课程有这么多问题。高结构化,学生缺乏自主成长的空间,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按我的习惯细细设计好了;高活动化,学科的独立体系如何保证?高兴趣化,缺乏探究的深度……


不改行吗?当然要改。万汇课程2.0的主题是融合课程。问题又来了,这种高借鉴化,一看就是来自于IB课程里的PYP项目,有了这些主题的需求,把各种学科成体系的拿过来融合,它可以自然交融吗?



当我们研究课程能不能自然融合的时候,真的痛苦到销魂,吐槽到沉默,我们将争吵延续到梦里,有的老师甚至说:“我们不想理你了,你总是说学科可以自然融合,怎么融合?你行,你来。”我也不能融合,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走出来了。走出来以后,当我们发现学科完全可以自然融合,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套崭新的课程的时候,教育也就变得美起来了。



微信改版了

如果想更方便地阅读“新校长传媒”

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▼


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2594889720@qq.com

期待您的精彩分享


 你可能会感兴趣 

澳大利亚国王学校:高素养教师如何创建学习型社区?

这个时代,人会去到哪里? ——2018全球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

倪闽景: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深度吸引学生?


作者丨蓝继红,成都万汇国际学府总校长

来源 | 图文来自作者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

责编 | 赵方


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 

▼ 点击阅读原文」购买年会1080P超清珍藏视频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